自《乘风破浪的姐姐》系列开播以来,节目始终标榜“无剧本、全纪实”,强调展现女性突破自我的真实成长。然而,第六季《乘风2025》的播出,却让观众愈发质疑:所谓的“真人秀”是否早已沦为一场精心策划的剧本表演?从选手名单的争议到淘汰机制的“巧合”,从极端环境的戏剧性到舆论热点的精准操控,种种迹象表明,这场“女性励志大戏”的背后,隐藏着更复杂的商业逻辑与叙事套路。

一、选手名单的“烟雾弹”:从否认到官宣的舆论操控早在第六季筹备阶段,节目组便通过“网传名单”制造悬念。例如,Angelababy、李若彤等明星曾多次被传加盟,甚至登上热搜,但最终均被本人否认。李若彤直言“不懂唱不乘风,不会跳不破浪”,而杨颖团队更直接辟谣称“假消息”。然而,这些否认恰恰为节目组提供了话题热度,官宣时名单中虽无争议人物,却成功收割了前期流量。这种“先放料后辟谣”的操作,与影视剧的宣发套路如出一辙,本质上是利用观众的好奇心为节目造势。
此外,最终官宣的30位姐姐中,既有叶童、邓萃雯等资深演员,也有VaVa、吴宣仪等新生代偶像,甚至包括乌克兰职业Coser卡琳娜、泰国演员努恩Nune等国际面孔。看似多元的阵容实则是精心设计的人设拼盘:资深艺人负责情怀,跨界选手制造反差,国际成员吸引海外关注。这种“角色分配”与电视剧中的人物群像设定高度相似,旨在覆盖不同观众群体的情感需求。
二、“极端环境”的剧本化:低温录制与“美丽冻人”的冲突美学第六季首次将舞台搬至户外,昆明石林3℃的低温录制成为节目最大噱头。姐姐们身着薄纱演出服在寒风中表演,被冠以“冻姐”称号,节目组更将这一场景包装为“专业态度与自然挑战的碰撞”。然而,这种“意外”实则充满设计感:户外录制的选址(如石林“山路”主题)提前规划,极端天气的“突发性”被刻意放大,甚至姐姐们的“冻红指尖”也成为宣传物料中的重点镜头。本质上,这是通过环境冲突制造戏剧张力,与影视剧中“主角逆境奋斗”的经典桥段并无二致。更耐人寻味的是,节目组将此类场景定义为“真实感加分项”,却回避了背后的安全隐患与伦理争议。若真为追求真实,为何不提前为姐姐们提供保暖措施?答案或许在于:苦难叙事更能激发观众共情,而“美丽与严寒的较量”恰是剧本预设的高光时刻。
三、淘汰机制的“意难平”:历史剧本的延续与观众情绪的收割尽管第六季尚未播出淘汰结果,但回顾前几季的争议,可窥见剧本痕迹。例如,《乘风2023》(第四季)被曝淘汰名单提前泄露,最终成团的杨蓉、汪小敏等选手因表现与结果不符引发质疑。网友直呼“剧本明显”,甚至喊话节目组“快改剧本”。此类争议在往季中屡见不鲜,而节目组仅以“公正公平”回应,却从未公开详细评分机制。这种信息不透明,恰恰为剧本操作提供了空间。在第六季中,“意难平”可能以更隐蔽的方式呈现:例如实力派演员因“综艺感不足”被淘汰,或高人气选手因“赛制突变”意外离场。这些情节既能制造话题,又可引导观众为“意难平”选手打抱不平,从而维持节目热度——正如电视剧通过“虐心剧情”留住观众。
四、从“真人秀”到“剧作”:节目组的叙事野心第六季的革新进一步暴露了其剧本化倾向。节目以“三十而历,天地她行”为主题,通过“海路”“山路”等场景串联剧情,甚至引入“旅拍”模式,让姐姐们在云南石林等自然景观中完成“角色成长”。总导演谢娜将姐姐们的表演形容为“石缝间起舞的野生生命力”,这一表述本身已充满文学隐喻,与影视剧的导演阐述高度相似。此外,节目组对“女性互助”“突破自我”等价值观的反复强调,实则是为剧本服务的主题升华。例如,寒风中坚持表演的姐姐们被塑造为“当代女性精神缩影”,但这种“精神”是否真实?抑或是剪辑与旁白引导下的虚构叙事?答案或许藏在一组数据中:据业内人士透露,综艺剧本虽无需像影视剧一样逐句审核,但需通过“大方向”备案,节目组对核心叙事框架拥有绝对掌控权。
当“真实”成为剧本的注脚《浪姐第六季》的争议,本质是娱乐工业中“真实”与“虚构”的边界消融。节目组通过环境设计、人设分配、冲突制造,将姐姐们的个体经历转化为集体叙事,最终服务于流量与商业利益。观众所见的“意难平”,实则是剧本精心编排的情感爆点;所谓的“无剧本”,不过是更高明的叙事策略。当综艺与电视剧的界限愈发模糊,我们或许该反思:在追逐“爽感”与“话题”的同时,是否早已失去了对真实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