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人们被信息洪流裹挟,被短视频的即时快感冲击,但近年来,一股“逆流”悄然兴起:
年代剧以其厚重的历史质感、细腻的情感叙事,成为荧屏上的“流量宠儿”。
从《人世间》的东北工业区烟火,到《繁花》的上海弄堂风情;从《山海情》的励志故事,到《小巷人家》的市井温情。
前不久刚刚被《六姊妹》轰炸过电视机荧幕,而今又被曾获茅盾文学奖,央视出品,卡司豪华的《北上》霸屏。

一场场弹幕狂欢下,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是对集体记忆的唤醒,也是对当下价值观的重塑。
从产业角度看,这一切的背后,既有内容创新的驱动,也有市场环境变化和观众需求转型的影响。
未来,年代剧能否持续领跑,并在短剧的强势下“突围”尚未可知,但其垂直细分、技术融合和国际化叙事的确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进行着突破。
【人群】
90后的“旧核幻梦”
如果留心观察,这两年流行的年代剧与十几年前的同类型作品,设定差别极大。
11年前的《父母爱情》、17年前的《闯关东》、18年前的《金婚》……发现了吗,这些作品反映的年代对于当下的观众主力90后,略显遥远。
而今年的《北上》、同档期的《致1999年的自己》、人气新剧《树下有片红房子》,无一例外,都在“集火”千禧年代前后。
不奇怪,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年代剧”。“最大也就35岁”的90后,不是不会怀旧,还是没找到合适的切口。
有一组网络数据,2024年下半年的剧集受众,24岁到30岁占到了26.46%,31岁到40岁占到了33.44%,是绝对的“大头”。
另外,据一组关于电视剧《人世间》的随机调查,90后观众占到了37.19%。
因此年代剧的题材创新与垂直深耕,就是让这个群体“真香”起来的方法论。观察来看,主要有三个方面。
其一,是性别叙事的多元化。年代剧不再局限于单一视角,女性题材的崛起成为重要趋势。
2025年的剧,《六姊妹》《生万物》等聚焦女性成长与觉醒,呼应了当下社会对女性价值的关注。
其二,是地域叙事的差异化。东北、海派、鲁派、西北等地域文化成为年代剧的重要标签。
前面提到的《北上》,江苏元素满满,而《烟花少年》以东北工业区转型为背景,突破传统“伤痕叙事”,转向年轻一代的返乡与重建。
其三,是行业题材的垂直化。年代剧从一贯擅长的史诗沉浮、家族兴衰,正在渐渐转向行业变迁。
如《主角》聚焦秦腔兴衰,《艰难的制造》记录机械制造业转型,《指间生长》描绘通讯行业创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