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确定的爱》考试制度让严格的教育要求与家庭温暖之间很难取得平衡

头条新闻1个月前更新 万卷书
51 0 0

在昆明,我结识的大多数家庭都希望孩子能上云南大学附属初中,该校的高中升学率每年都排名第一。这所初中声誉极佳,以至于人们常开玩笑说,云南大学才是这所初中的附属学校。作为一所民办学校,它向非大学教职工家庭每年收取7000元人民币,三年下来的教育费用共21000元。该校的入学选拔考试由语文和数学两个科目组成。根据《义务教育法》,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儿童都有权接受免费教育,在所在地的学校免试入学。但昆明的许多家长愿意“择校”,即在指定片区外找学校上。虽然21000元对普通的双薪家庭来说是一笔巨大的开支,但家长们都争着把孩子送进云大附中。我结识的一个家庭决定不把女儿送去这所学校(尽管她被录取了),原因是每天的通勤时间太长。他们最后对这个决定颇为后悔,因为女儿如今淹没在海量的作业中,而且通过云大附中的入学选拔考试也实属不易。

学生通过在校学习做好准备参加标准化入学考试,这些考试强度很高,要在三天时间里测试学生三年来的多学科知识积累。学生必须学习掌握和死记硬背下来的材料(无论是几千年的史实和数字,还是无穷无尽的数学题——它们有些可能会出现在考试中,有些则不会)之多,对不在这个体制里长大的人来说简直难以想象。很常见的情况是,学校会用整个学期的时间来复习而不上新课,因为学生有太多内容要记忆。

当代考试制度植根于唐朝开始的帝国官员选拔制度——科举。这是一种全帝国范围内实行的标准化、择优录取的政府官员选拔机制。没有什么比金榜题名、晋升士绅阶层更荣耀的事了。参加科举的考生必须背下四十多万字的内容才能掌握包括儒家经典在内的诸门课程,同时他们也会求助神灵并使用占卜手段来应对压力(艾尔曼[Benjamin Elman] 1991)(2000)。时至今日,诉诸迷信依然常见,足以体现标准化考试带来的焦虑和不确定:父母会在当地寺庙敬神,还会用“聪”和“算”的同音字食材(即葱和蒜)做饭。同时,学生会避免摄入任何不吉利同音字的食物或饮品,他们甚至会避免理发,以免“从头开始”。我认识的一个女生还会穿红内衣来求好运,这是她妈妈的主意。

高考出了名的折磨人,它是一种将学生推向人类忍耐极限的制度(任柯安 2011)。中考同样会带来焦虑,因为不同于高考(理论上一个人可以多次参加高考,直到考出满意的分数),学生只能参加一次中考。以2007年为例,中考一共包含六个科目:语文、物理、数学、政治/思想品德、英语和化学。总分是660分,根据预测,昆明重点高中的分数线在600分左右。参加考试后,考生需要在不知道自己分数的情况下,根据模拟测试的结果和往年各高中的分数线(分数线每年都会按照报考总人数和整体成绩的不同发生变化)进行估分,填报志愿。因此,入学考试都包含填报志愿这一额外工作,它需要有权衡各种因素和预测结果的能力。理想状态下,填报的志愿应与模拟考成绩相匹配,因为那些你可能考得上但在志愿中排名靠后的学校,可能不会接收你。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