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确定的爱》考试制度让严格的教育要求与家庭温暖之间很难取得平衡

头条新闻1个月前更新 万卷书
50 0 0

“你那天怎么了?”妈妈要艾比说。

“那天的前一天是星期五,对吗?星期五晚上我去上了英语课。第二天早上我去上了书法班!然后下午我去上了你的课!”

妈妈很惊讶地问她:“你把去关老师那儿当成上课?”

“对。我确实把它当成上课!”

“但你不是说你很喜欢关老师教的吗?”

“对啊!但关老师教的单词我必须全都背下来!我一回家你就考我!我答不上来你就骂我!你会说,”艾比开始模仿妈妈,“‘哎呀!她都不收费了,你还不当回事!我再也不让你去了。’”

这番话自然让艾比的妈妈颇为尴尬,房间里的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但这一刻也很能说明问题。我其实一直因为自己也成了孩子们的课外班负担而深感内疚,但同时,我也确实为了让家长开心时不时地教孩子们一些新单词。我完全不知道艾比会在家被考这些单词。

考试制度让严格的教育要求与家庭温暖之间很难取得平衡

艾比的妈妈赵海华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职业女性,她相信与女儿保持友谊很重要。她试着遵循专家的建议来提升女儿的主体性。例如,她曾给我讲过她把女儿从“小饭桌”小组里接走的故事(“小饭桌”是有人照看的孩子们的午餐小组,是学校老师为那些愿意并有能力支付额外费用的忙碌父母开设的)。“小饭桌”的老师总是抱怨其他孩子模仿艾比的一举一动。如果她吃了两碗饭,其他孩子也会吃两碗饭。赵海华说,艾比的老师普遍不喜欢艾比有个性这件事。尽管赵海华无法消弭学校文化与女儿个性之间的冲突,但她至少能把艾比从“小饭桌”接走,保护她的个性不被“磨平”。

赵海华总是自豪地谈起自己与女儿的亲密无间和母女情深,然而,中国考试制度的逻辑妨碍了她成为友好家长的努力。要想在严格的教育体制提出的要求与营造家庭“温暖”(用赵海华的话来说)之间取得平衡总是很棘手的问题。

尽管改革倡导者和政策制定者力图改变应试教育体制,但考试的地位依然稳固,每个人的未来就取决于高考和中考的表现。考试在中国儿童及家庭的生活中的核心地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纵然中国的中产父母想按照专家建议去做,但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越来越临近关键的入学考试,确保学业生存的压力变得越来越大。

以市为单位的中考决定了学生在国家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之后能否继续就读高中,以及就读什么样的高中(普通高中还是职业技术高中)。全国性的高考决定了学生最终将进入什么样的学院或大学(学术型还是职业技术型,“211”还是非“211”高校),以及选择什么样的专业。鉴于这两场考试事关重大,家长们认为就读合适的初中极其重要,因为这是学生准备中考的阶段,而中考之后则是学生准备高考的阶段。争取进入一所好名声的学校不只是执迷于社会地位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出于实际考量——确保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及(对一部分人而言)确保孩子能有一定的生活质量。既然所有学生都参加同样的标准化入学考试,那么那些过度依赖复习课、布置大量家庭作业却又没有高升学率的学校便不受青睐。相比之下,在声誉好的学校,有能力的老师会用聪明的方法缓和学习强度。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